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價值相對論
    目前有人站在「相對主義立場上看待倫理」的傾向,有人認為世間沒有「絕對的、普遍的道德標準」。道德上的善惡及正確與否、都是針對個人、團體、文化的不同而言的。從片面來看這種說法也許是正確的。但從事實來看,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,都有著不同的倫理標準。例如日本人和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就有差異,不能輕易斷言善惡或正確與否的價值。
日本近年來出現「正直泯滅」現象,其根本正是導因於普遍主義走向相對主義的轉變。比方說、所謂的「勤勉」、「正直」等德行,無論在哪個時期、哪個社會,它的價值都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。不過,隨著價值觀的多元化,價值相對主義躍升為主流,那種強調人們必須要「勤勉」「正直」的規範漸漸失去了普遍性,於是「正直」就開始渙散。
倫理與道德是一種普世價值,價值相對主義成為主流以後,倫理就變成「不安定的規範」。普遍性的喪失,其實就意味著道德觀的泯滅。 日本戰後所進行的民主主義教育,其中包含著尊重個性的原則,這和價值相對主義緊密相連。過於尊重個人價值觀把寬容當美德,促使「差不多就行了」成為人們的口頭禪。
「援助交際不會給人添麻煩,有什麼不可以?」「攜帶瑞士刀如果小心使用,帶到學校也沒關係吧?」目前這種「儘量滿足個人需求,提倡寬容態度」的風潮已在日本盛行,因此讓倫理規範產生動搖,而失去應有的約束。
究竟可不可把倫理觀與個人的價值觀相提並論呢?「只要是正確的事,都應該貫徹下去」這才是真正站在倫理的立場。
譯自:《倫理研究所叢書》
【每日一得】享受權力的同時、得平衡價值的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