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生活倫理月刊425日星期五
 
夫妻只求對等,不求平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有位會友問我:「夫婦爲什麼沒有平等關係?」我說當雙方還是男女朋友的時候,相處時沒有考慮角色、需求、或能力的差異,需要的是相同的權利、責任和待遇。但是夫妻關係中通常因爲性別、生理、心理或文化背景不同,扮演的角色和關係應該基於彼此的互補和尊重,有的擅長感情支持,對方擅長經濟決策,一方賺錢養家,一方負責家庭管理。這種分工不一定完全「平等」,但只要雙方感受到被尊重和價值被承認,彼此相輔相成,就能達到和諧和公平的狀態。
人際關係的本質是互補的,夫妻關係中的對等建立在互補的基礎上,而不是競爭。一方強調情感需求,另一方提供安全感;一方提供經濟支持,另一方提供家庭穩定。
在東方文化中,夫妻關係往往強調「和合」而非「對抗」。如果過於強調「平等」,可能導致「比較」心態,反而削弱關係的和諧,導致爭論「誰做得多、誰犧牲更多」。對等則是「我們如何共同完成目標」。
健康的夫妻關係是動態的對等,夫妻間的對等並非固定的,而是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和情況進行調整。當我在忙店務時我先生就承擔照顧父母及家庭的責任,雙方的角色是可以重新分配的。
總之「對等」是夫妻關係中的理想狀態,因為它注重實質上的公平,而非形式上的「平等」。夫妻應該透過溝通與互相理解,根據彼此的特質和需求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和諧關係,而不被單純的「平等」概念所局限。
【每日一得】平等是形式上的,對等才是狀態上的互補。
 
 
 
 
 
103-25.jpg
 
 
生活倫理月刊426日星期六
 
人生有愛必定更美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人生有夢最美,人類因夢想而偉大。人云:「人生有夢,希望相隨,築夢踏實,美夢成真。」心理學家說:「夢是潛意識的浮現」,中國人則認為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;另有人主張,夢乃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移情作用,以及滿足在實際人生中無法達到的慾望。
無論哪一種說法,夢總是有別於現實,由想像意識築鑄成的意象世界,它一方面可以是現實人生的反照,另一方面也是現實人生的超脫。當人們在作夢時,泰半脫去塵世的羈絆或束縛,比較敢於流露自我,包括深層的軟弱,狂妄的奔放,以及縱情歡愉,無助的悲泣和莫名的恐懼;因此若是自己常做同樣的夢,感受同樣的感覺,不妨仔細探討一番,那麼可能是你我內心深處真正的自我在呼喚、在吶喊,在向你我表達某種訊息呢!
人最不容易了解自己,所謂「自知者智,知人者明」,要真正明白自己,除了需要幾分智慧外,也需要一點勇氣,一些方法,以及一層心理準備,勇於接納被挖掘出來赤裸裸的那個自己。想進一步了解自己,不妨從自己所做的夢裡去發掘、去探討,客觀冷靜地分析夢的成因以及它潛在的另一層涵義。
另外還有一種不同於睡夢的夢,人們將稱之為夢想、夢幻、夢境。它可以是一種美麗的想像,也是人們內心的一份期盼,更能是一個人終生嚮往的目標。當人們在現實中遭受挫敗或失意的時候,若能夠在夢境中得以平撫、紓解,那麼對緩解緊張、減輕壓力、調整心情,也是好方法。
往往當美夢成真的同時,便是希望達成的剎那,希望是促使人活下去的最大動力,人若失去了希望,只怕生命也失去了意義。而保有期待,擁有夢想,也是一種希望,要現實唯有「思想純正、品德清白、做人誠懇、做事務實。」
【每日一得】夢想是心中的太陽,也是事業成功的動力。
 
 
 
 
 
 
103-26.jpg
 
 
 
 
 
生活倫理月刊427日星期日
 
珍惜親子陪伴的時光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處在現代的社會,人們都隨著快速節奏在生活,造成許多父母因為工作繁忙,無法抽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。童年時光很短,父母陪伴的時光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,因這階段親子關係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安全感,奠定孩子的健全人格發展。
孩子會長大,要好好珍惜孩子正需要照顧和渴望父母陪伴的需求,享受世上最幸福的親子相處的緣分,親情陪伴之路,雖然父母很辛苦的付出,但孩子的純真歡笑、暖心的童語及動人的表情,能帶給父母最幸福快樂的時光喔!
社區有一位先生是個忙碌的上班族,每天早出晚歸,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。有一天假日,他注意到五歲的兒子總是拿著畫筆,安靜地在客廳角落畫畫,先生本想滑滑手機休息一下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好久沒有真正陪伴兒子,於是他放下手機,坐到兒子身邊問:「小寶貝,你在畫甚麼?」小兒子開心地回答:「我在畫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啊!」先生心裡一陣觸動,才發現孩子內心渴望的是簡單的陪伴與關心。從那天起,先生就調整工作時間,無論有多忙,每天至少抽出半個小時陪孩子畫畫、講故事或玩玩具。漸漸地他發現兒子的笑容變多了,親子之間的對話更親密自然,親子的笑聲變多了,一家人創造幸福的時光,成為他們之間最珍貴的記憶。
如今科技發達時代,手機與電子產品充斥生活,許多父母與孩子雖然同處一室,卻各自滑著手機螢幕,缺乏真正親子交流。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克制一下,適時放下手機把專注力放在孩子身上,無論是一起吃飯、散步、聊天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心。
【每日一得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,錯過了就無法重來,請珍惜親子陪伴的時光吧!
 
 
 
 
 
 
103-27.jpg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生活倫理月刊424日星期四
 
重視要做的決心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我們的生活是受法律、職場規章及家庭規則和禮儀的約束所組成的。遵守的主要原因是為了「維持人際關係與社會的和諧」。進一步思考:「透過遵守規範,可以與他人建立起信任關係。」
「信任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,任何人都可以透過信任而獲得更好的合作與幫助。為了讓人們幸福地生活,與他人建立信賴關係是不可或缺的。如果不遵守承諾,會讓對方感到失望,進而有導致關係惡化的風險。
「遵守承諾與約定」意味著對自己的言行負責,展現自己的誠信與責任。遵守規則與承諾是個人成長、人際關係及改善家庭與整個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倫理研究所創辦人丸山敏雄先生說過:「遵守規則與約定的人,會得到遵守相應的結果,而違背的人也必然會承受違背的結果,這是自然界的法則。」
 「信守諾言,並確定能實現承諾,否則不要輕率的做出任何承諾。」當然,信守承諾的人是不會輕易就許下承諾的。「未能履行就等同於違背,最終可能讓幸福溜走。」丸山敏雄先生著作《歡喜的人生》如是說。
 因此,不管任何承諾都要確實遵守。上班族甲先生被孩子請求:「週末帶我去看電影。」當時他隨口答應。後來翻開記事本確認行程時,卻告訴孩子不能去看電影。孩子生氣地說:「爸爸每次都不守約定。」甲先生對孩子的反應感到驚訝,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把和孩子的約定看得太輕率。平時教育孩子「要遵守約定」,自己卻沒有做到,感到深刻的反省,以後說到就要做到。
譯自:倫理研究所新世月刊
【每日一得】凡事言而必行,不要輕易忽視承諾的事。
 
 
 
 
 
 
103-24.jpg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生活倫理月刊423日星期三
 
說好話好好說話,把話說好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相處,來自語言和語意的表達,一句好話會淨化人心。那如何說好話呢?如何把話說好呢?
當心中不平靜的時候,很容易有怒氣、怨氣,這時說起話來就會得罪人而傷了和氣。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這三個點都是連結在一起的,心會影響身體,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嘴巴想表達的言語。當心煩的時候,無意中就會脫口說出了很多嘮叨的垃圾話,傷害了別人還不自覺呢!由此可見,我們要時時懷抱慈悲心、愛心,才會有說好話的意念,講出的話讓人歡喜,發自內心讚美別人,使得別人喜歡跟你說話,對話存有一股舒服的感覺,這就是說好話的布施吧!
我們經常要察覺自己說出的話,口氣有沒有心平氣和,態度有沒有真誠自然流露。說話的時候口齒要清晰,表達心意要明確,說話溫和而不急躁。嘴巴常說:「謝謝您!感恩您!你很好!你做得很棒!你很優秀!」說出來都是好的、美的、快樂的、鼓勵人的話,就會有鼓舞自信心的效用,何樂而不為呢!也可以在適當場合添加一些幽默,融入更和諧的談笑氣氛,彼此言談中帶有愉悅舒服感。
俗語說: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一句六月寒。」別人可能因你的一句好話,感受到開心快樂。也有可能因你的無意一句話,傷了別人的自尊心。所以思索越少,胡言就越多。在這充滿資訊傳達的時代環境中,我們更要說好話,好好說話。尤其對長輩、對同事朋友及對年幼小孩,都要以溫和的語調和心平氣和友善的態度,好好地說出好話,增進融洽一團和氣,培養把話說好的優雅習慣。
【每日一得】心想好意就能口說好話,一句有用的話,勝過千言萬語。
 
 
 
 
 
 
103-23.jpg
 
 
 
 
 
 
生活倫理月刊422日星期二
 
兩顆心的距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有一天,小明問媽媽:「為什麼妳跟爸爸吵架時說話都要很大聲?」媽媽嘆口氣說:「因為我們意見不合,兩個人心的距離太遠,聽不到彼此內心的話,所以才會大聲說。」
媽媽說:「當兩個人都在生氣的時候,因為無法冷靜下來,為了使對方能夠聽見自己想表達的話,所以用喊的希望對方能聽進去。但是在喊的同時,就會更生氣,更生氣心的距離就更遠,然後就越來越大聲…,對不起!我們吵架的聲音,是否嚇壞你了?」爸爸聽了媽媽的這一席話,知道兩個大人的爭吵已經造成孩子心中的陰影,正想要如何轉圜。
小明又不解地問:「可是當你們兩個很要好時,都是有說有笑、講話也是輕聲細語的呀?」媽媽回答說:「是啊!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愛,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,所以很開心,即使不說話,也可以用眼神表達彼此的心意,那就叫眉目傳情。」
爸爸這時感受到氣氛已經不再緊繃,馬上順水推舟的說:「對啦!對啦!兩個人意見不合時,記得不要說些讓彼此心的距離變得更遠的話。像是傷害對方、指責對方的話,都會讓情況越來越糟喔!這個時候最好先冷靜下來保持沉默,不要在生氣時做任何錯誤決定。媽媽,對不起!剛才是我嗓門太大,嚇到小明了!以後我一定改進。」就此化解了一場家庭風波。
人與人之間交流,重在傾聽。輕易指責別人,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,去了解對方生活裡的喜怒哀樂、沒有真正去體諒別人的酸甜苦辣。每個人因立場不同,所處的環境不同,很難知道對方的感受。所以,不要一味去指責批評,否則會給對方帶來傷害。
【每日一得】人與人的交流是心靈之間的互動,心近了凡事都好商量。
 
 
 
 
 
 
103-22.jpg
 

生活倫理月刊最近30篇

20250421 教育的省思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420 好好安排時間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419 請將我當客人般款待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418 更新自己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417 快樂是不老的藥方    顯示全部>
20250416 堅持就有所收獲      顯示全部>
20250415 建立信賴關係      顯示全部>
20250414 陪伴的重要性   顯示全部>
20250413 心態是命運的導航       顯示全部>
20250412 你是善良的人嗎? 顯示全部> 
20250411 善有善報 顯示全部>
20250410 演好人生的大戲靠自己 顯示全部>
20250409 苦難是被偽裝的祝福 顯示全部> 
20250408 要重覆確認    顯示全部> 
20250407 人生的抉擇    顯示全部> 
20250406 免費的最貴  顯示全部>
20250405 人與物之間的感應  顯示全部>
20250404 民族掃墓節的涵義    顯示全部>
20250403 失敗是成長的養分    顯示全部>
20250402 「愛」的反面是冷漠  顯示全部>
20250401 家和萬事興    顯示全部>
20250331 做了才知道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30 充滿溫暖的社會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9 青年節的感言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8 內觀是心靈的手術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7 乾脆丟了吧!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6 人生的風雨要靠自己撐傘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5 心平氣和結好緣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4 精彩的演出要鼓勵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3 鼓勵人心的話     顯示全部>
20250322 說話的修養就是「出言有尺」    顯示全部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