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倫理月刊10月9日星期四
事在人為,成功需要智慧
古有明訓「勤能補拙」,腦筋不好的人,只要比別人認真就能補先天之不足,只要肯做就餓不死。但是現代科技發達,單純不須變巧的工作,經營者考量人工成本日益高漲情況下,可能選擇由機器人取代,因此人還是要有謀生本能才行。
有生意頭腦的人可能從小就聰明伶俐,當別的孩子還只會花錢時,他已經懂得利用機會在理財。而很多業務高手,都有他的個人推銷魅力和他的秘密技巧。有兩個人被鞋商派到非洲視察,當他們看到非洲人都不穿鞋,一個就認定沒市場了,另一個則認為大家都沒穿,正是一個大有發展的市場,因此有沒有業績也跟個人觀點有關係。
有一個賣梳子的人到廟寺去推銷梳子,一間廟寺的和尚就一口回絕:「我光頭那需要梳子?」老闆拜託他捧個人場,所以就賣出一把。老闆又到另一間廟宇去推銷,這位住持剛開始也拒絕,後來老闆說要便宜賣給他,這住持就全部把梳子買下來了。住持買下兩百支梳子,乃是因為香客大多風塵僕僕來到寺廟,如果能送梳子給香客整理頭髮,也算是對香客的歡迎,還取名為「積善梳」,果然因為贈送積善梳吸引很多香客,為廟寺注入很多善款。
事在人為,有人不怕吃虧反而賺得更多,能獲得信任的人雖然利潤比較少,但是薄利多銷反而盈餘源源不絕。香港富商李嘉誠成功的秘訣也是讓利,大家都有得賺,所以如果能多為顧客設想,讓對方感受誠意,在互惠原則下自然產生信任,才能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。譬如新開幕的餐廳若菜餚不佳、價位不實、服務差,客人可能就不再第二次上門,所以誠信仍是最重要的。
【每日一得】做事和做生意都需要智慧,才能事半功倍。
生活倫理月刊10月10日星期五
我對國慶的感懷
今日為中華民國建國一一四年雙十國慶,緬懷國父孫中山先生暨革命諸先烈,以堅貞的意志,推翻滿清政府,憑著大義血忱,締造民國,感奮交併,益堅中興復國的決心與信念。
回想滿清末年,朝政失修,外侮欺凌,民族之存亡,禍迫眉睫,且因民權之不彰、民生之凋敝,更陷入國脈民命於艱險困境,古有明訓:「殷憂啓聖,多難興邦」國父以先知先覺、悲天憫人之胸懷,與大智大勇、弔民伐罪之義行、手創主義,號召革命,歷經十次起義,終於締造共和,創建民國。
但建國之初,因革命障礙尚未根除,始則有軍閥割據,又有列強覬覦,正當此時,先總統蔣中正,繼承國父未盡遺志,領導國人奮起革命,乃使我們國家基業與民族命脈在驚濤駭浪中化險為夷,轉危為安。讀近代史冊,法古今完人,國人所能得到的第一個啟示,是近百年來的中國歷史,所以能振衰起敝,安內攘外,實皆賴前有國父,繼有先總統蔣中正及諸先烈的先後犧牲奮鬥領導,才使中華民國挺立於自由民主的已開發國家之中。
我中華民族雄踞亞東,自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,以迄國父、先總統蔣中正, 五千年來,雖曾迭遭大難,而能道統一脈相承,維持不墜者,即非憑國境天險可恃,實以我中華民族素具有獨立不撓、堅忍奮發之國民精神,故能處險阻而不憂不懼、臨大敵而愈挫愈堅,所謂「危疑明誠,憂勞興國」每當橫逆、侮辱、痛苦之際,國人必能及時奮起,旋轉氣運、再接再厲,拯救於危亡之中。
環顧今日世局,姑息氣氛瀰漫,唯有「莊敬自強、處變不驚、慎謀能斷」之精神志節奮鬥不懈,更要體認國父暨革命諸先烈締造民國之艱難,共創自由民主富有的國家。
【每日一得】有國才有家,自己的國家自己救,一切靠自己。
生活倫理月刊10月11日星期六
簡單生活
當今社會節奏快速,資訊爆炸,人們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、更大的成就與更豐富的物質生活。然而,在這繁忙匆促的生活節奏中,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:自己真的需要那麼多嗎?因此「簡單生活」這個概念逐漸被重視了。它不是放棄生活品質,而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選擇,一種回歸純真本質的態度。
簡單生活,並不等於貧窮或克難,也不是把生活壓縮到最低限度,而是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物質與干擾,讓生活變得更有焦點、更清明。簡單生活是一種「選擇性的減法」,也就是「過需要的生活,而不是想要的生活」。那麼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何助益呢?
首先,簡單生活有助於減壓。當我們選擇減少物品、減少應酬、減少不必要的行程,我們就能擁有更多時間與空間,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,例如:家人、健康、閱讀、休息與自我反省。這樣的生活節奏,更能讓人獲得內在的平靜與精實。
其次,簡單生活有助於財務自由。當我們不再過度消費、不再追求奢侈品,而是理性地消費與儲蓄,就能擁有更穩定的財務狀況。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,或許就能多出一筆旅費,或是存起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。
再次,簡單生活有助於環保與永續發展。當我們減少物品的購買與浪費,不僅省錢,也減少了對地球資源的耗損。一個選擇步行而不是開車的人、一個選擇二手物品而不是新品的人,都是為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簡單生活讓我們從忙碌中抽身,重新看見生活的美好。一頓用心準備的晚餐、一段寧靜的午後時光、一場與老友的深度對談,這些微小而真實的時刻,才是人生真正的養分及品味。
【每日一得】讓我們放下不必要的負擔,輕盈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,過一種簡單而充實的生活。
生活倫理月刊10月12日星期日
前輩的鼓勵
語言,有著幫我們傳送想法或情感給對方的功能。正因為如此,談話的內容,會在無形間給自己或對方帶來正面或負面的作用。
剛進入職場的小美,找到了一家做建築材料相關的工作。小美和數名的同期生被分配到營業部。他們各自必須和前輩一起拜訪客戶,進行三個月的研修。
小美在陪同前輩拜訪客戶時,總是竭盡全力的學習禮儀與專業技能。研修結束後,開始獨當一面進行客戶拜訪。
幾個月下來,拜訪了許多的客戶,生意是談了,但是,沒有任何的契約訂立。看到同期的同事們,漸漸的展現成果的同時,小美的內心更加充滿焦慮與不安。
她覺得現在的自己,就像走進死胡同一般,已是無計可施的狀況了。她心情跌到了谷底,「我應該不適合這一行」,開始有了換工作的念頭。
帶著小美一起研修的前輩,發現小美的狀況有異,找個機會關心細問後,給了她建議:「先將和同期同事比較的心暫放一旁。最重要的應該是為每一次的拜訪做好周全的資訊蒐集與準備,不是嗎?我相信對任何事情都非常用心的妳,一定有辦法達標的。」
前輩的鼓勵,讓小美重新拾回信心。決定再次提起勇氣挑戰現在的工作。她不再心急,更不再和周遭的同事相比。現在開始她要點滴累積專業能力,穩步紮實的做好基本功,才能建立堅強的實力。
幾句暖心地激勵關懷可以大大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行動。重視每一次與人的交談,尊重對方,認真傾聽、適時給予勉勵,引導每一個想要認真學習的夥伴們吧!
【每日一得】用心說好話,給予正向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