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新審視自己工作態度
我在大型運輸公司工作了十年,在進入公司的第三年,發生了令我非常開心的事。那時我還未加入倫理的學習。
像通常一樣工作的某一天,到顧客家送貨。送貨地點的房子沒有空間停貨車,因此必須繞過一條又長又窄的小巷子搬運貨物。那天貨品較多,所以在貨車及客戶家來回要搬運許多次。當配送結束,客人在簽收時說:「今天實在辛苦了,感謝你們!」真的很累,但臉上還是露出了喜悅的笑容。
每當工作中顧客的「謝謝、辛苦了!」的話語就成了心靈的支柱及動力。因此有了「也希望自己成為他人的力量來源」。因為疲勞會頓時減輕很多,能提起精神朝下個地點配送。
再則,我也喜歡在朝會時齊唱社訓,一則集中注意力,再則增加責任感。社訓中表達了「配送貨物就是傳遞心意」,將顧客的心意送達給對方。透過齊唱社訓,我找尋到了工作的意義。
我們普遍認為,工作是為了能得到生活的經濟基礎,養家活口之餘也能擴大公司營運規模,但那終究只是工作的一部分。人活著就是一種勞動,即使在睡眠當中,心臟也持續跳動、讓血液循環到全身,呼吸也不會停止。為了慰勞疲憊身體所做的休息,或埋頭於興趣愛好遊玩當中,全部都是身心各方面的工作。
但是,望眼朝向世間,也許也有不少人只是狹義的勞動,他們懷著不滿意、不滿足工作,或許只想輕鬆賺錢吧?
倫理研究所創始人丸山敏雄先生在《萬人幸福之路》提及「最珍惜的是發揮才能、分享世人」,要多幫助他人、救助他人,執行讓他人喜悅的勞動。
譯自:倫理研究所叢書
【每日一得】分享喜悅就會讓喜悅回報自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