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考慮如何活出自己
河內先生每一天的工作,是從清掃住家周邊及街道開始,已經實施二十年了。所使用的工具「掃帚和畚斗」是下過功夫自製的,因為它們是他親密的夥伴。除此之外,河內先生還擔任吟詩班的講師,扎根於當地的社區活動。
橫濱出生的河內先生,雙親經營一家豆腐店,從小就在店裡幫忙。大學畢業後與哥哥一起繼承了家業,但被大型企業排擠,因此停業將店舖改建成大樓轉成租賃業。
四十五歲那年在公園做體操休息時,接受一位年長的女性邀請,參與「倫理早晨會」。首次前往參加即與純粹倫理的教誨產生共鳴。在講師的談話中「做讓人們歡喜的事情」這句話深深觸動他的心底。
祖父的家訓是「做個討人喜歡、享受人生、努力工作的人」。因此他毫不猶豫加入「純粹倫理」的學習。當時家庭倫理的會員每月的第三星期日,都會在車站進行清掃,或者參加全國共同的清掃活動。
透過與會友們齊心協力合作,清掃後的環境自己也感覺舒爽,而能持續下去的想法變成喜悅了。此後,也自發性打掃自家周邊,而這一小時成了健康又舒暢的發揮自我。
《人類幸福之路》第十一條中提到:「如果為了他人而把東西推送給對方,東西反而會回來自己這邊,金錢、物質、人的幸福,道理都一樣。」讀到這篇文章他深深體會到,付出的能力雖然有限,但透過自己積極的行動,周遭也會為我們創造出能夠發揮能力的地方。每個人都能找到持續的動力,只要把別人歡喜的當做自我歡喜的,真誠的工作才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采。
譯自:倫理研究所《新世月刊》
【每日一得】真誠的思考,如何將樂意工作的態度,實踐於日常生活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