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 實踐過程帶來的啟示
在我成長的家庭,孩子們必須在上學前,打掃好玄關、走廊或樓梯等公共區域。清潔好自己負責的區域,才能夠上學的家規。
長大後有緣進入倫理研究所,接受到講師的指導,清掃是「磨練心靈的實踐」。孩童時期的感受「乾淨、愉快、開心」的想法變得淡薄。打掃過的地方有了污垢,就會產生責備對方的心情,別說是磨練,反而是越做自我意識越強。
情緒的改變對身心健康影響很深,透過表情、姿勢、語言,表達「歡喜的明朗、厭惡的陰沉」。此次,將把焦點擺在「清掃」,來觀察行動與心靈相互影響的變化。
青年會員的A君,有天發現右眼有個濕疹小水泡。過了幾天小水泡逐漸增多。研究員建議A君「每天都要打掃社團教室,特別是出入口的地板要仔細擦拭」。第二天A君立刻著手打掃,但對打掃地板卻讓他有些猶豫,因為出入口是水泥地,通常不會用抹布擦拭,他覺得有點奇怪。
即便如此,擦拭後卻驚訝的發現意外變乾淨了。受到A君的影響,其他隊員們也動手幫忙了,清潔工作變得迅速完成,A君心情異常高興。不可思議的發現濕疹的水泡變小了,變得不顯眼了,連疤痕都消失無蹤影了。A君往常忍耐不發言的習慣也消失不見了。
這個例子提示我們:遇到問題「不要只是煩惱,需要起身行動,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。」而且自己的行動也影響伙伴的協助。透過了清掃,和朋友們留下愉快的回憶。研究員所做出的建議,真正的含義是,讓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,無法展現自我的A君,能超越心理障礙,更上一層地向前邁出。
譯自:倫理研究所新世週刊
【每日一得】透過周遭朋友的協助,擺脫憂鬱的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