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疾病信號
   西歐醫學之祖,古希臘人希波克拉底,他留下大量的醫學書籍,其中有一句箴言就是「不可能不顧心靈而只治療身體」。
但是後來的近代西洋醫學,則將「肉體是肉體、心靈是心靈」分別地處理。採用以解剖學或生理學為基礎,單純專注於肉體的分析,對於疾病與心靈的關係幾乎不屑一顧。
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希波克拉底的主張漸漸受到重視,開拓出被稱為身心醫學(精神身體醫學)的領域。情緒與身體的變化具有相關性,並有許多實際的案例。
從戰前就關注身心相關事實的丸山敏雄先生,戰後就立即展開倫理運動,並且發表了關於身心相關原理的疾病與生活(患者的日常心境及行為)的論文,作為新倫理(純粹倫理)的重要內容來提倡。
在「人類幸福之路」當然也將心靈與身體(健康與疾病)作為主題的內容,寫進了第七條的生活法則。幸福之路序言起頭寫著「歡喜迎接苦難,生病是可喜可賀的時代已經來臨」。
在純粹倫理問世前,縱使倫理道德領域裡有保健衛生的重要性,卻很少有心靈與肉體的關係,或關於疾病意義的主張。近年由於站在「身心如一」立場的身心醫學發達,精神狀態強勢左右健康與疾病的事實越來越清晰,故將疾病賦予「生活紅燈」的意義,而導向歡喜接受的地步。
覺得身體不舒服,還是要到醫院治療為宜。不過只要疾病原因不消除,就不能說是真正的治好。治療疾病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,而是要靠自己本身的生命力(自然治癒力),為了充分發揮這個力量,就要正確認識疾病的意義。
譯自:倫理研究所叢書 
【每日一得】以疾病為契機、修正並提升自我治癒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