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不孤必有鄰
「德不孤必有鄰」是出於論語里仁篇,是指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或孤單,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親近他或接近他。「道德」是評價、判斷一個人的是非、善惡、好壞的度量尺,也評論一個人的行為習性正不正當的社會規範。「道德」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,每天都要去實踐例行的事情,有道德才有規矩、才有方圓。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曾說:「有道德始有國家、有道德才有世界」。可見道德是何等的重要。
教育部通令各級學校要特別重視三件事情就是:「做人要有品德,做事要有品質,生活要有品味。」星雲大師也再三強調三好的品德,也就是「存好心,說好話,做好事」。美德是幸福人生的必備條件,每個人要重德、崇德、好德、行德要充實自己的修養,人生才會有光彩;人一旦偏離了道德,或者沒有了道德,人生必定是沒有任何幸福可言了。
儒家學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以道德傳承的主流,其思想來源不外乎五倫:「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」;五常:「仁義禮智信」;四維八德「禮義廉恥,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」及三達德「智仁勇」等,被確定為道德整體綱目。依據孔子思想,治理國家就是以德、以仁為本,而以法律為輔導補充,達到更完善的道德思想體系。
中國古乘先賢重視認定一個人的學問修養是否合於君子的標準,在於「仁者不憂,智者不惑,勇者不懼」,說明了有仁德的人是沒有什麼煩憂的;又高智慧的人是沒有什麼疑惑的;心胸坦蕩,見義勇為的人是不會畏懼的。
我們倫理人更要有美德,具有更好的品行、節操、風格、儀態、氣質和內在的涵養。而善良有德的人,心寬路自寬,有失亦有得,終其一生,永不寂寞的,「德不孤必有鄰」,不求而自得之。
【每日一得】做人要積德,千萬不要損德。做一位無私無我與人為善的有德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