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園內的幸福感
近年來,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及各國學校,都逐漸關注追求「教育幸福感」重要性。芬蘭甚至將「幸福感」作為下一個百年的教育目標,美國哲學家諾丁斯說:「教育是幸福的事業。」然而台灣的教育太重視追求「卓越」,似乎無法體會到幸福的感受。
新上任的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先生,談到他心中理想的大學校園,是要讓師生都感受到幸福感。他想問成大的師、生四個問題:一、你在成大教書、就學,有沒有學生、老師關心你?二、你有沒有碰到學生、老師,能啟發你、給你夢想跟動力?三、有沒有碰到學生、老師鼓勵你?四、有沒有碰到哪些學生、老師,專心認真上課、教課的神情令你特別感動?
雖然「幸福感」很難界定,但校園的幸福感應該是來自於「教」和「學」的過程中,師生的參與感、成就感及彼此的相互尊重。由於社會過於保護學生的受教權,如今很多老師最明顯的感受是不被尊重。學生缺課、上課時睡覺、吃東西、看手機、聽耳機的狀況比比皆是,若哪位老師敢於糾正,恐怕要落得學生威脅學期末給予負評,而遭致老師有可能丟掉飯碗。「多做多錯、不做也錯」的困境,讓當老師的榮譽感已逐漸消失,進而失去教學熱忱。而學生在缺少師長的關注下,可能也無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。
在學校裡,學生和老師應是互為主體,如果師生都感受到彼此的冷漠疏離,哪還有幸福可言?我們期待的是,能看到一群認真、備受關愛、啟發、鼓勵和尊重的學生和老師,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互動幸福的笑容,感受到學習的幸福滋味,那才是台灣教育最值得驕傲的事。
【每日一得】「尊師重道」是校園中師生互動的金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