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清明節的由來
           清明,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。相傳秦朝末年,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,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。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,想到父母親的墳上去祭拜,卻因為長年的戰爭,使得墳場雜草蔓延,墓碑東倒西歪、殘破斷裂,而無法辨識碑上的名號。
劉邦非常的難過,遍尋不著,眼看夕陽即將西下,於是劉邦拿出一張紙撕成碎片,然後向上蒼禱告說;「爹娘在天有靈,現在風這麼大,我將這些紙片拋向天空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,風都吹不動,那就是爹娘的墳墓所在。」說完,將紙片拋向天空,果然有一紙片紋風不動,劉邦跑過去一看,模糊的墓碑上果然刻著父母的名字。劉邦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祖墳,並每年親自虔誠祭拜。百姓有感於他的孝心,也就學著跟他一樣,每年清明時節到祖先墳前祭拜,並在墳上壓上紙片(也就是後來的掛紙),表示該墳墓有子孫祭拜了。
與清明節相關的還有寒食節,相傳春秋戰國時期,晉獻公的寵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,欲害死另一位王子重耳重耳被迫逃離晉國。某日重耳迷路於山林間飢寒交迫,同行護駕的大臣介之推,割下自己的大腿肉,煮了給重耳吃,讓重耳感念在心。重耳流亡十九年後,終於平反復位為王。論功行賞之際,獨漏了返鄉探母的介之推,在他人的提醒下,重耳親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訪,然而事母至孝的介之推不願接受加官晉祿,偕同母親躲到深山中。重耳欲見介之推竟然聽信讒言,放火燒山欲逼出介之推,三天後在柳樹下發現他們母子的屍體,獨留血書「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」,重耳傷心之餘,訂定該日為寒食節,禁止生火以示追懷。
【每日一得】以虔誠的心祭祖、掃墓,感念祖先賜予的恩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