倫理的本質
無論古代或現代,處在生命的任何階段,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回歸本質的人生忠告,永不過時。
倫理知識並非一種「邏輯或數學」的知識,而是類似「營養和運動」的知識,是一般的「常識」。而且,倫理是一種實踐的學科並非只是理論性的。
就像一個人若要成為「好人」,便不能只研讀美德是什麼,而是要親身實踐美德才行。一個人若要「身體健康」,並不能只依靠醫學理論,而是必須要付諸實際運動才能獲得健康。而幸福並不能只依靠快樂感,或是單純的名聲和榮譽而獲得。
許多人往往不假思索、任性地活著,覺得這樣也很快樂!亞里斯多德卻深信:由自己主導,掌握人生的自主權,才是「活得好」的關鍵。「快樂」不只是追求片刻的歡喜或開心,而是「一生持續的狀態」。而這種找到目標,持續地「做對的事」,就是倫理美德。
相信所有倫理美德都是來自於達成「過度」與「不及」之間的平衡點。例如「勇氣」是恐懼和自信之間的平衡點,並依此平衡點為基礎而採取「勇氣」的行動,若是「太多恐懼」「太少自信」會導致懦弱;而「太少恐懼」「太多自信」,則會導致草率愚蠢的抉擇。找出事物的平衡點是找出幸福的關鍵,而幸福則是最終的至善。介於兩者之間的那個平衡點也常被稱為「中庸之道」,亞里斯多德主張人需要受過訓練的判斷,能發展好的習慣,才能培養出好的人材,而練習奉行中庸之道,則可以讓一個人活得更健康、快樂。
【每日一得】凡事平衡,不偏不倚,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