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行中庸之道,邁向順遂
何謂「中庸之道」?就是不偏不倚、無過與不及的處事態度。一般人們所謂的中庸,大概就是馬馬虎虎、糊塗敷衍或者是和稀泥、萬事得過且過,不必太認真的意思。
這完全是偏執及大錯特錯的認知。「中」字,「一」字貫穿封「口」。有修德的君子,既修心性也修口,言必有中,不高談闊論,不論斷是非八卦。在一定範圍之內,不偏不倚、不歪不斜;知所節制,適可而止。《論語》所提「允執其中」,信守正道。待人處世接物,貴在誠信而行中庸之道,順天應人,居中得正。天亨、地泰、 人和,正所謂「天地節而四時成」,萬物育而和樂融融,欣欣向榮,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
孟子說 :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。君子誠信、寬容、理性,和順致中和,不好高騖遠、不隨波逐流、不趨炎附勢。不管是失意、得志;是順境、逆境,都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則,以平常心恪守本分,己立以立人,己達以達人。且能修己心懐大志、也拘小節,實事求是,用真、善、美、忍正念做應該做的事,順其自然,而不生非分之想,不做有求於人之事及見不得人的事,永保心靈純淨。
我們身為倫理人,凡事尊重、誠信、慈善,多一分理解、多一分寬容。遇任何事情都不走極端,冷靜理性、正面客觀來面對,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,要取中間,以感性溝通,以理性解決問題;以智慧化解人際間潛在的誤解、矛盾、爭執、衝突。是非對錯依法處理,施比受更有福,知足永遠快樂。
人往往自私自利,一切以自我為中心,不為他人著想,不能將心比心,造成離心離德、眾叛親離;所以要嚴格要求自己,先他後我,向內找回自己的不足,能虛心、用心去異中求同,能捨必有得,終將收穫圓滿。
【每日一得】凡事求中庸之道,剛剛好、恰到好處,不妄想、不貪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