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節為做人處世之本
自古以來,我們中華民族一向以「禮儀之邦」自居,古代的思想家與領導者都相當重視「禮」。如先賢管仲說: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」管仲把禮義廉恥裡認為是立國不可或缺的政治道德。禮就是理。各種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,也都有一定的法則;順著這個法則和道理去做人做事,則一舉一動,就都會合乎「禮」了。「禮」字原本的解釋是「規規矩矩的態度」,但到現在就應該進而解釋為「嚴嚴整整的紀律」,不只是要遵循自然界的定律,更要遵守社會的規範和國家的法律,這樣才算合乎規矩、而不違背「禮」了。
孔子對「禮」更是重視,有一次顏淵問仁,孔子告訴他說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孔子又在論語學而篇說:「禮之用,和為貴。」孔子的意思告訴我們,能夠克制自己實踐禮節,方能實行仁道仁政,而禮的作用,最重要就是「和為貴」,一切講求和氣、和諧、和樂,這樣的話,人與人之間大家都守著禮儀,自然會彼此尊重,生活相處融洽,工作順利事業有成。
然而,時至今日,人性趨於急功近利,爭名奪利,一切向金錢看齊,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,自私自利,而所流行的是「誰怕誰」,只要哪裡有利,就往哪裡鑽,而把先人留下的禮讓之道,謙恭之禮,忘得一乾二淨,而使這個社會漸漸的變成不知禮節、也不講理,人與人之間加深了對立、抗拒、衝突,似乎也遠離「禮儀之邦」了,簡直是野蠻社會的再現,難怪有識之士憂心忡忡一再呼籲,必須恢復固有道德,才能拯救這個社會及國家。而固有四維「禮義廉恥」中,禮更應是恢復的開端。
因此,做為一位倫理人,最根本的要先學習禮節、講究禮貌,就是我們自己開始,更要從「樂活人生八大要訣」做起,也就是「早起、打招呼、回應、常說請、謝謝您、對不起、守時守信、善始善終。」努力實踐,創造榮耀。
【每日一得】禮節為一切的根本,凡事要有禮有節,才能創造美滿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