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靜致遠
自古以來,中華民族道統文化給世代子孫留下一套為學與修持的寶藏,即是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,也就是「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」。其中,寧靜一直居於重要的環節與關鍵位置。在歷史上三國時代,諸葛亮以「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」作為自我期許,唯有寧靜淡泊,方能如水之清、如月之明,更達到明心見性。也唯有寧靜淡泊,方能激勵大智慧、慈悲心、仁民愛物、大公無私、利己利人,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及動蕩不安的變局,更進一步接受一切挑戰,走向人生的坦途。
寧靜是一種修養及修持的境界,並非指停滯不動或被動。記得在軍校時讀過,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在「風雨中的寧靜」一書中,曾經引用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,他以兩個畫家所畫的不同境界,襯托出真正的寧靜。第一個畫家畫下一個大湖,風平浪靜、湖面如鏡,美景倒映在水中清澈無比。第二個畫家畫下一個大瀑布,旁邊有一顆小灌木的枝幹彎在水中,樹的頂端分枝上,擱著一個小巢,幾乎被浪花浸濕,中間睡著一隻知更鳥。經國先生說,第一幅畫僅是停滯;第二幅畫才是寧靜。
的確,要在大風暴中,尚能保持內心的安寧,才稱得寧靜。這種修為在目前的社會煩擾繁忙生活中,更顯示其重要性。在宗教的禪定打坐與靜坐,或祈禱、冥想等,對於寧靜淨心均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所以我們在煩、忙、亂的繁雜生活中,每天能做一些靜心工夫,讓自己放鬆、放空,從中體驗到心平氣和、和氣致祥,就能開啟靈感與智慧,達到身心靈的提升、開創美好的未來。
【每日一得】養生在動,養心在靜,寧靜方可致遠,淡泊才可明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