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成為孤寂老人
現代的長者普遍重視養生,即使身上有些病痛都能靠藥物來控制,然而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心理社會因素「3L」最常被關注:(一)孤寂感(loneliness)(二)失落感(loss)(三)家庭或社會對老年的不重視感(lowlevel of respect)。
孤寂感的人死亡風險如同抽菸的人一樣高,而且比不運動和肥胖的人對健康更有危害,孤寂感的人壓力荷爾蒙增加、血壓高、免疫力較差、睡眠品質不好,甚至長期影響到腦部,使得他們透過人際互動時得到的喜悅減少,執行情緒行為的控制能力也變差。要如何減少長者孤寂感進而預防老年憂鬱症呢?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進行:
在個人方面:有些長者因為過去負面經驗和經濟的不安全感,而容易多疑和擔心被佔便宜,雖然有子女和鄰居卻很少跟人互動,久而久之也就更孤僻或獨居。其實,認知治療、正向行為互動的觀念,可以減少孤寂感,透過娛樂活動、持續學習,加上良好的社交技巧、開放的心態與主動好奇,都能促進長者樂活。
在社區鄰里方面:邀請長者參加固定熟悉的聚會或家庭訪問,透過電話聯繫或參加懷舊習俗慶典活動,如包粽子、中秋賞月、金婚銀婚祝賀等都是不錯的做法。還有要減少城鄉的資訊數位差距,讓老人容易使用手機和電腦上網,增加他們與親友間LINE、臉書或社交軟體的聯繫方便性。
總之,鼓勵長者培養持續學習與多元包容的觀念,學習「三五成群」參與活動,都是預防長者社會孤寂感的方法,尤其當長者面臨身體病痛、親友過世和傳染病流行或災難來襲時,社區的人際網絡及相互支持,經常是能讓他們度過危機的重要支撐力量及復原的動力。
每日一得:勇敢走出家門與人互動,就不會成為孤寂老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