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勿忘曾經得到的協助
              環顧生活的四周,應該可以發現有很多物品,例如桌子、椅子、冰箱、電腦、自行車等等充斥在我們周遭。若有任何物品損壞,都將可能造成生活上或工作中的困擾。因此日常生活物品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,也可說是我們的工作替代品。
生活上我們借助的物品不勝枚舉。然而,我們是否會對這些物品表達感謝?為了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,人們彼此間會相互打招呼。然而,與物品間的相處,我們是如何看待的呢?
在純粹倫理中主張「萬物都是有生命的」。這概念中有個解釋:「物品受到珍惜呵護時,將充分發揮其功能。」相反的,如果是粗魯對待或不愛惜,則變得容易損壞,有時甚至導致使用者受到傷害。
實際上,當使用者情緒處於煩躁時,我們所駕駛的車子好像也較容易出現故障。焦躁中操作電腦會發現越無法順利進行。因此,對物品應該善用並表示感激,其表現的方式是實踐「善待物品並表感謝之意」。
自古以來,將心意以儀式來表達一直都是被重視的。生活中常見的「建造房屋時的動土典禮、上樑和竣工典禮」,這些儀式是宣布即將開始「與物品建立心靈連結」,這概念用於日常生活中,就成了「對物品問候」的實踐。
正如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第一步是「打招呼」。以透過打招呼而開啟了人與物品之間的互動,使物品成為使用者的助力,並充分發揮其功能。為了能更好地使用物品,請嘗試在使用前後實踐「請多關照」「非常感謝」的心靈對話吧!
譯自:日本倫理研究所新世月刊
【每日一得】對物品的感謝可由「使用前後的妥善照護」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