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博愛座之亂
在非對號入座的公共交通工具當中,如公車、捷運等設有「博愛座」已行之有年。然而前不久,竟然連續發生了數起「讓座」糾紛,導致社會大眾一片譁然,眾說紛紜,甚至討論存廢問題,原為一番美意的設置,卻因世代觀念不同而鬧得沸沸揚揚,著實令人不勝唏噓,感嘆現在人的情緒怎會失控至如此地步?
博愛座讓座與否造成衝突,不是適用對象的問題,而是禮貌、相互尊重和個人修為的問題。盧梭曾經說過:「德行就是靈魂的力量。」而德行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,是文明人應該具有的美德。如同孔子所說的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也就是「己所欲應施於人」的意思。當發現別人有比我們更需要的時候,應當毫不猶豫的將機會讓給別人。讓座與否,不應訴諸道德勒索,而是要從教育做起,培養民眾的公德心與同理心。
乘客應該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況,老年人不應以「理所當然」的強硬態度,「理直氣壯」的勉強年輕人讓座;而年輕人和身體不適者,只要禮貌的表示需要座位休息,相信多數人也願意讓座。會起衝突主要還是「態度」問題,年長者倚老賣老、頤指氣使的態度令人反感;而年輕人心浮氣躁、缺乏「敬老尊賢」的同理心,也會導致衝突一觸即發,雙方若能以理智、尊重的態度互動,社會必能祥和。
反觀歐洲人,他們比較尊重他人的自由與人權,若要求別人讓座,常會造成他人的困擾,反而是件失禮的事,此乃民族特性不同所至。
「尊重自身及於他人」,和諧社會要靠大家維持,老人家要有風度有禮貌的內涵,年輕人發揮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博愛精神,這才是大眾運輸上最美的風景。
【每日一得】讓我們共創,互相尊重、富而有禮的社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