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如何掌握分寸
「分寸」所考量的是自己的言行分量尺度,以及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評價如何?一般人很容易「自視過高」,除非遭到多次打擊之後,才能顯示現實的情況。
我認為分寸最難把握的,還是在與人交往方面,那麼怎樣才算把握分寸呢?最基本之處是自我反省、反思與不斷地努力成長;最高的境界是「做其所該做,止其所該止」。有些年輕人少年得志、意氣風發,步步強出頭,帶來不少的批評。人要懂得「大智若愚」、懂得「藏拙」的道理。菜根譚文中所言:「文以拙進、道以拙成,一拙字有無限意味。」總而觀之,藏拙即是知道分寸,實實在在去努力充實,腳踏實地去奮鬥耕耘,進退應對皆得宜,生命充滿了無限的生機。在同學的家中看到一幅對聯寫到: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;心如脫韁野馬,易放難收。」如果能夠努力學習,並且認真收心,自然為人處事就會懂得分寸的收放自如。
孔子說:「事君數,斯辱矣;朋友數,斯疏矣。」意思是在與君主(上司、老闆、長官)交往時,如果不斷的提供寶貴的建議或者拼命的提出忠告,就會變成自取其辱;在與朋友交往時,太過熱心提出建言或是意見,結果則是漸漸疏遠了。與人相處貴在友直、友諒的真誠心意,才能合乎分寸的要求,友情、友誼才能長久不變。
有一句廣告詞說:「刮別人的鬍子之前,先刮自己。」觀察別人眼中的小草比較容易;但是自己眼中的大樑呢?目的是希望每個人自我反省。只有用心的自我反省,才能瞭解「分寸」不只是說話或行動的技巧,同時更是合乎人性真面目的自覺與修養,人的心是「易放難收」的,能夠確實體會「分寸」的意義,人生才能更圓融、更璀燦。
【每日一得】凡事勿「自以為是」,要懂「是非、黑白、善惡」的辨別,分寸得宜、必心曠神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