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不要畫地自限
代表二十世紀的畫壇巨匠畢加索,誕生於西班牙南部的瑪拉迦。從兒童時期就發揮了不凡的畫才,讓美術教師的父親驚歎。十四歲遷移巴賽羅納,二十三歲往巴黎。不斷的發揮才能。後來與布拉克共同創立了新手法的「立體主義」。
畢加索在一九○七年畫成的「阿維尼翁的姑娘們」是立體派的起跑點。五位裸婦奇怪的造型,臉孔裂開、乳房尖銳,背景也像碎裂的鏡片一樣。
繪圖時決定視點(眼睛看的角度),意味著設定一種限界。肖像畫,只畫見到人物的一面,見不到的背面不畫。但是,如果把視點移到背後,也把它畫進去會怎樣呢?這已不是普通的肖像畫。這種手法就叫立體派,畫家把視點移動畫對象,全收在一張畫布裡。打破限界,否定了文藝復興以來的一點透視圖法。
我們也常從一定的角度看事物,在無意識中限定了對象,設框框。「井中之蛙」只能看到空中極小的一角;從針孔所見的天空更狹窄。看著自我限定的對象,互相爭辨,怎不放手改變視點看看呢?
創立日本倫理研究所的丸山敏雄教導我們說:「日常發生的任何苦難,都是告知自己的任性及不自然生活的警報,所以都要感恩、歡喜地接受。」不過實際上、遭遇拂逆,心中難熬的時候,很難生起歡喜心來。到底怎麼辦?要把視點「從內向外」移動。他又說:「被痛苦禁錮時,必須掙脫出來,從外面靜靜的凝視自己的身心就好。」
移開視點,客觀的直視苦難,冷靜地接受「有難!」(註)之後,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好。擡起頭來,轉換角度,向前邁開腳步,苦難必定朝向解決之道。並真實感受到「苦難乃幸福之門」。
(註):「有難」,日本話「感謝」念「難有りありがとう」(感謝有苦難)
譯自:丸山敏秋著《風向》
【每日一得】只要轉移視點,必將發現「桃花源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