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掃墓節的涵義
清明是中華民族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,每年的清明節祭祖及掃墓,是我國民間傳統民俗,在國民政府初立時期即明定此日為「民族掃墓節」。為復興中華文化,提倡倫理孝道,我中央政府與民國六十一年明訂為民族掃墓節全國放假一天,以利國人有充分的時間祭拜祖先及掃墓。大家能慎終追遠,緬懷紀念祖德,則社會風氣及孝行必趨淳厚,此對傳統文化之發揚光大,民族孝道精神之重振,有重大的啟發效應及影響。
我中華民族相當重視倫理孝道,立國精神亦注重「忠孝」二字。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,居則致其敬、養則致其樂、病則致其憂、喪則致其哀、祭則致其嚴,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」實乃人倫的起點。人具萬物之「靈性」即是有強烈的親情觀念,對家人盡孝敬愛、敦親睦鄰之心,對家族負有繼往開來之責任。一個人在家庭能做孝順的子女,在社會就會是一位良好的國民,當其服務人群,也就是「為國家盡忠,為民族盡孝」。
「孝」的思想維繫了家庭,繁榮的家族,並擴大成愛國保家的民族感情。所以齊家治國之道,要從孝順做起,促進社會和諧團結,化小我為大我。中華民族有「四海之內皆兄弟」的崇高倫理觀念,與博大仁愛精神,歷經患難,而屹力不移,實乃孝順所凝聚而成的文化遺產。
清明節,應不止於形事上的家祭掃墓,而是要人人不忘本,人人要飲水思源,人人要吃菓子拜樹頭,切勿數典忘祖。我輩身為炎黃子孫,更要重振倫理道德,慎終追遠,以弘揚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,創造和諧安定的社會。
【每日一得】以虔誠的心,感念祖先賜予的恩澤,永不忘本,才能光宗耀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