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主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差別
由於家庭結構少子化,台灣的大學就學率幾乎將近100%,甚至許多學校部份科系因招不到學生而必須併校或廢校,造成教育體制的嚴重失衡。
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家中的寶,家長捧在手心猶如天之驕子。雖然孩子的素質都很好也很有潛力,只是長期被父母過度呵護,孩子反而失去了判斷自己該往哪裡走的能力。當過度照顧取代了引導,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退化了。
上大學所學習的不應只是課堂上的內容,還包括學習的態度、做人處事的應對進退及對未來的社會責任,那是一種對自我成長負責的行為。教育不是單方面的接收老師「教你什麼」,而是要讓孩子「願意主動學習」。當學生只把大學當作取得學位的場所,那麼即使老師教的再好,也只是「會考試」的機器。如果孩子把大學當成未來面對世界的人生練習場,那麼「錯失主動學習動機」才是最大的損失。
教育應該像種樹一樣,父母或師長不應該只是整天剪枝修葉、灑水施肥,而是要讓樹苗有自己成長的空間、有紮根的時間,讓它有接觸陽光、空氣、水的機會,在風雨中茁壯自己的枝幹。一棵沒有被風吹雨打過的小樹,如何能成為扛風抗震的大樹?
孩子的成長要靠自己的自覺、自動、自發,才有能力勇敢的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次試鍊。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人只會考高分,而是要讓人把握契機,明白自己此生的使命,而去發光發熱。
身為家長要懂得適時「放手、放心、放下」,讓孩子能獨當一面去選擇自己想走的路,就算跌倒了也要學會自己爬起來,「自主學習」是跨出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扎穩腳步。
【每日一得】懂得自主學習,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