適當的表達善意
即使是自己覺得善意的舉動,卻不一定能使對方有合理的回饋。道理很簡單,因為每一個人所抱持的想法與價值觀不同。因此,有時我們因為好意而施予對方的行為,常會被屈解為挑剔他人而產生誤解的情況。
施小姐是個快人快語又古道熱腸的人。最近公司來了幾位新人,她很熱心的主動檢查新人提出的資料並給予修正。常聽到她說:「這段文章的措辭怎麼覺得很奇怪,拿回去改改吧!」、「你不覺得資料的版面配置看起來不協調嗎?」諸如此類帶有些許指責的意見。
無奈的事情終於發生了。某次,有位新員工不耐煩地回應她:「夠了,我會請其他的前輩看。」聽到如此回應的施小姐,感到錯愕,滿臉怒氣的說:「我是為你好,一直在幫妳啊!」。新員工更不悅了:「我又沒請妳幫忙。」如此一來一往的對話,讓整個辦公室充滿了濃濃的火藥味。
氣不過的施小姐,將這一連串的情況向主管報告。主管充滿了疑惑的表情,回說:「我印象中並未指示妳修改他們的資料啊?或許妳是好意指導,但也應注意說話的口氣吧!」。這番話讓施小姐呆住了,無言以對。自己過去的舉動,確實並未受到任何人的委託或指示,主管的話讓施小姐感到羞愧與衝擊。
「為他人好」,從正向來看是一種關愛的表現,但有時又會給人想要駕馭他人的感受。對人善意的舉動,如未注意表達的方式,常會形成反效果。施小姐因為這次的教訓,決定多多學習與人的應對進退,應顧慮對方的感受,不再以自我為中心,傷人也害了自己。
【每日一得】學習適當的表達方式,莫讓善意成為誤解,吃力又不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