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先與我同在
《即將消失的墳墓》一書的作者,同時也是僧侶的鵜飼秀德先生,曾針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進行有關墳墓的調查。結果顯示大多數人都有「掃墓是重要的」的意識,認為不需要的人反而是少數。
日本的葬禮文化,早在繩文時代便出現埋葬的痕跡。之後,祭祀祖先靈魂的習俗與儀式隨著時代有所變化。「亡者的靈魂和活著的人一樣活著」的想法,始終是日本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。
在純粹倫理中,面對已故人時,主張「要像在世時一樣面對他們,並盡上禮節」是非常重要的。對於失去親人的人來說,雖然存在的方式不同,但在心中持續地活著。受活著的人敬重、感謝並好好祭祀亡者,從各種經驗中可以看出,這樣能讓雙方都得到療癒與成長。
景仰祖先與其墳墓,能加深對自身生命根源的認識,也能從繼承而來的優點與個性得以活用。為此,遵循祖先們所舉行的法事等儀式是基本的,但也會根據時代或社會情況而有所改變。無論如何,最重要的是懷有「祖先與我同在」的自覺與心境。
透過對往生者的傾訴,以及表達對所受恩惠與愛的感謝之情,讓自己的內心變得穩定踏實。隨著這份自覺的加深,也許會逐漸感受到,內在湧現出純淨而強大的能量。用現代的說法,墳墓是家族生命的起源。從文章開頭所提到的調查結果中,年輕一代對掃墓的敬重,讓人感受到新生命的萌芽。
譯自:倫研新報
【每日一得】要敬仰已故的祖先,他們是生命的起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