謹記古人智慧之語
中華文化歷史淵長,自春秋戰國時代就有「二十四節氣」的說法,百姓農耕衣著生活以此為依據,直至秦漢期間才廣為民用。
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三十日「二十四節氣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將它視為「中國第五大發明」。
二十四節氣的價值,在於能精準掌握大自然的和諧,並預警水旱疾疫。每年自立春起,所謂「立春落雨透清明,一日落雨一日晴」,不僅可預測春季晴雨耕作,更方便百姓及早因應防災。古有名言「雙春兼閏月,雨水多到絕」,更明確指出凡是逢雙春之年,雨水量必定非常豐沛,甚至造成災害。所謂「雙春」就是指一年中有兩個立春,而今年農曆正月初六立春,年底農曆臘月十七日也是立春,所以叫雙春。
今年逢雙春且閏六月,依照古人智慧之言已提出了預警,意喻要未雨綢繆,可謂用心良苦。可惜的是,我們卻忽略這些經驗之言,認為不科學而失去警覺性,減少防止損失的機會。不但造成南部山區和平地出現強降雨,引發嚴重的土石流及淹水災情,由於來不及宣洩,部分地區淹水高達一公尺多,強力雨勢壓垮老舊的屋頂,車輛滅頂在地下室,結纍果實掉滿地,接續又是颱風旺季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讓平民百姓苦不堪言,真是無語問蒼天。
二十四節氣的價值,在於提供人類追求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共榮共存,並歸納出因應之道做為預警。所謂「不知二十四節氣,白把種子灑滿地」,也在指導農民要依節氣播種,才能有豐收。黃帝地母經也說:「太歲乙巳年,春夏多漂流」,更應證了今年乙巳年的節氣運勢。若能謹記古人智慧之語,才能減輕災害,福佑蒼生。
【每日一得】古人經典的智慧之言,都是經驗的累積,要謹記並善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