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eate a better tomorrow

每日善知識

公車上看見人情的轉彎處
 我非常贊同將公車「博愛座」改名為「優先席」,本來源於「仁愛」、「關懷」的博愛座理念,在現代社會逐漸被誤解為「限制使用」或「只能讓出」的專屬座位。這樣的名稱容易導致一般乘客不敢坐,坐了博愛座就容易被「道德審判」,尤其是外觀看不出的需求者。曾有新聞報導,年輕人坐博愛座被長輩責罵,而這位年輕人卻是剛做完化療的病患。
 我是擁有身心障礙車位的車主,但我想我是聽障又不是身障,所以停車都停在普通的車格,把殘障車位留給更需要的人,但是朋友卻說:「就是因為你們沒有停在殘障車格,害我們一般汽車找不到停車位。」所以大部分我都利用大眾運輸工具來代步,可以在車上放空、觀察人情百態,有時候也會成為靈感來源。
 有一次從大甲搭651號公車回台中,因爲是起點站尚未開車,外面太熱司機讓我先進車廂,他問我是不是第一次搭他的車,知道我是倫理講師就和我聊起來。路途中剛好是下班下課的時間,司機非常的貼心,看到在等車卻低頭滑手機的乘客,趕快叭一聲,提醒上車,司機說在哪站有什麼人上下車,他都了解;有一位上班族乘客一上車就遞給司機壹盒切好的水果,很少有乘客如此關懷司機的;在冷氣車廂裡,一份水果,成了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心意交換。這樣的舉動不只是「送水果」,而是送出一份對辛苦工作者的肯定,日常被忽略的感謝,讓整車人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。
 這幕畫面其實也打破了我們對「服務提供者」與「乘客」的角色分野。它提醒我們公車不只是「交通工具」,而是一段共同經歷的旅程;司機不只是「駕駛者」,還是維繫安全的守護人;有時候一點點心意,就能讓一整天都亮起來。
【每日一得】公車倫理在於社會教育與公民素養,有其必要性及意義。